首先,变压吸附制氧的运行成本低。1立方纯氧(折合纯度100%)电耗一般在0.32~0.35度之间,按照电费0.5元/度计算,其运行成本约为0.15元/立方米氧气,再将折旧、人工、维护等全部成本考虑在内,1立方纯氧成本也在0.3元以下。
第二,建设周期短。从土建到安装,再到试产,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内便能产出氧气。在现阶段,钢铁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工期短、的增产途径。装置早日投产,早日带来效益,按照目前的钢铁价格,效益非常可观。
若与同规模深冷装置相比,考虑工期差异和氧气成本差异(统一按照0.1元/立方氧气计算),变压吸附技术带来的间接效益为:节约4个月工期,一次性效益为3200万元;氧气直接成本节约840万元/年。
工人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强则国强!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总就业人口为7.76亿人,其中技术工人有1.65亿,约占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万人,仅占就业人口的6%。
“中国制造2025”需要更多本领高强的技术工人支撑,呼唤更多大国工匠。但现实情况是,在不少工业企业,普通工人境遇不佳,收入低、待遇低、尊荣感低、存在感低。“四低”痛点使年轻人不愿接力选择工人职业,跳槽离职现象和技术传承断层现象严重。
今天谁来当工人?这是工人之问,更是国家制造业发展之问。
而航空发动机寿命的衡量则是按照循环数来计算的。飞机完成一次从起飞到着陆的过程,被称为发动机完成一次工作循环。使用循环数这个概念是因为需要考核发动机各个主要零件的耐疲劳性。所谓疲劳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清楚啦:拿一根铁丝反复弯折几次,铁丝就更容易被折断,这就是材料疲劳的一个实例。发动机每工作一个循环,就经历了启动-高速运转-关闭这个过程,许多部件受力经历了从零到再到零的过程,长此以往,材料就会出现疲劳。